• 1
  • 2
新闻中心
提升浮式智能移位高精度水下基床整平船工作效率的优化路径
2025-8-21
来源:未知
点击数:  79        作者:未知
  • 提升浮式智能移位高精度水下基床整平船工作效率的优化路径

    浮式智能移位高精度水下基床整平船作为内河沉管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其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需从技术迭代、流程优化、环境适配等多维度综合发力。结合现有技术基础与工程实践需求,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效能突破:


    一、智能化控制系统升级

    1、引入 AI 动态决策算法
    在现有智能锚泊遗传定位系统基础上,集成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施工数据、实时水流速度、河床地质等多维度参数,实现施工参数的动态自适应调整。例如,根据河床泥沙淤积速率预测抛石量需求,提前优化抛石管出料节奏,减少因参数反复调试导致的停机时间。
    2、构建数字孪生施工场景

    将装备运行数据与水下地形扫描数据实时融合,建立虚拟施工孪生体。通过预演不同工况下的设备协同方案,提前规避施工干扰点,实现 “虚拟调试 - 实景执行” 的无缝衔接,减少现场试错成本。




    二、硬件性能与模块化创新
    1、模块化设备快速切换系统
    开发标准化接口的功能模块组件,实现抛石管口径、整平刀具等关键部件的快速更换(目标更换时间≤10 分钟),适应不同粒径碎石铺设需求,避免因工况变化导致的长时间停机改装。
    2、高效动力与能源管理

    优化推进系统与液压系统的能效匹配,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替代传统异步电机,降低能耗损失;配置智能储能装置,回收制动能量并用于辅助设备供电,减少怠速能耗,提升连续作业时长。




    三、施工流程与协同机制优化
    1、工序衔接自动化
    打通智能移船定位系统与自动化整平施工管理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 “定位 - 抛石 - 整平 - 检测” 全流程自动化衔接。例如,定位完成后自动触发抛石参数加载,整平作业结束后立即启动水下三维扫描检测,减少工序转换的人工干预时间。
    2、多装备协同作业调度

    针对大型项目需求,开发多船协同控制系统,通过卫星定位与短程通信技术,实现 2-3 艘整平船的作业区域动态划分、施工数据实时共享,避免交叉作业干扰,提升单位水域的施工密度。




    四、环境适应性与故障预警强化
    1、自适应环境调节系统
    增加水流、水质、水温等环境传感器密度,开发水流扰动补偿算法,当内河水流速度超过阈值时,自动调整锚泊张力与抛石角度,维持施工精度的同时避免设备过载停机。
    2、预测性维护体系构建
    通过振动、温度、压力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部件状态,结合故障数据库建立寿命预测模型,提前预警易损件损耗风险,将计划性维护转化为预测性维护,降低突发故障导致的停机概率。




    通过上述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可进一步将单班作业效率提升 15%-20%,为内河沉管隧道施工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更强支撑。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Copyright © 2025-2026,www.dtqld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whdtys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联系我们

电话:139-7116-7006

QQ:278619390

邮箱:278619390@qq.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江宸天街B座1031室